学术交流

河北大学副教授、《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郎静为内大文研班授课2023-06-21    

2023年6月20日上午,河北大学副教授、《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郎静以“贾樟柯电影的东方美学”为题,为文研班学员做了精彩授课,全国十大网赌正规网址云韬副教授主持。她将抽象理论与电影实例相结合,从“镜像理论”“镜头美学”与“去象征化”三个方面解读了贾樟柯电影镜头语言中的传统文化意象与审美意味。



“镜像”是拉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核心概念,认为镜像促发了人类主体意识的产生,人类也因此得以区分“自我”与“他者”。镜像还被认为是一种幻想,即当我们认同镜像里的世界时,我们就是在“自我认知”和“他者建构”中找到了一个暂时稳定的主体位置,并在无意识中践行着所谓的“自由”。

在大众影视作品中,“镜子”的镜头语言不一而足,由镜像引发的虚实之间的张力关系,也使得“镜子”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味。出现在影视作品中“镜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主体自我内心分裂出客体,其二是客体变化引起主体的动摇,即主客体无法站在同一条线上,或主体认知与客体情感、价值观处于坍塌状态。为更生动地阐释理论,郎静老师对电影《任逍遥》里巧巧身体左肩上的“庄蝶”意象进行了深入解读。影片里的主人公既无法在自我认知中接受自己,又无法在他者建构中获得足够稳定的主体位置,于是便在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双重失控中将自我镜像悬置了。从庄蝶梦境到欲望之境,从虚空的幻想到围困的现实,主人公的自我认知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观念断裂。而当普通人在现实中无处安置个人精神并极度渴望自由时,往往会诉诸于形而上的大众宗教作为最后的精神依托,这也便构成了贾樟柯电影东方美学的言说逻辑。

郎静老师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中西方对佛教的认知与定义出发,阐明中国大众宗教的特点是“去差别化、去派别性、去唯一性”。只要能给大众“安全感”,无论是何形象,都可能会被固定下来作为某种祈愿的象征,例如《天注定》里的小辉和莲蓉,便是将“佛像”当做了最后的心灵寄托。又如“关公”作为财神、义气之神和平安之神的象征意义,在《山河故人》中也得到了巧妙而多意的呈现。通过关帝像的象征意义与电影语境之间的错位关系,贾樟柯使一些隐喻符号具有了“间离”效果,促使我们去审视时代巨变之下的“真现实”。

讲座最后,郎静老师对贾樟柯电影中“去象征化”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总结。一方面,传统中国的世俗人情和象征美学在现代资本逻辑的冲击下分崩离析,处于“去象征化”的状态;另一方面,景观中国的幻觉机制却在资本大潮的席卷中坚不可摧,承担着一种“去危机化”的功能。贾樟柯东方美学的“断裂”叙事不仅是他电影表意的文本策略和美学风格,更是时代转型期的辩证“寓言”。

郎静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细致生动,结合哲学、宗教和美学理论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大家纷纷表示“醍醐灌顶”、“意犹未尽”,也彼此激励要努力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以守正创新的思想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乐章。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