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班

敖斯尔:格斯尔艺术研究与创作2021-04-14    图片:张婧楠 文字:乌云都力呼尔 编辑:刘丰源 审核:烁宁


格斯尔,蒙古族英雄史诗。与蒙古、藏两个民族的《格斯尔》(又称《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至20世纪末,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诗篇共200余部,长达25万余行。形成与流传地区 《江格尔》最初形成于居住在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一带的卫拉特蒙古民间,后来随着卫拉特各部的迁徙以及卫拉特与其他部族和民族文化关系的发展,广泛流传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巴林、察哈尔等蒙古族聚居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人。此外,在蒙古国的喀尔喀人和卫拉特人,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以及突厥语族的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中也发现了一些有关的诗篇。成为跨越欧亚大陆的大型史诗。



教师简介:


敖斯尔 原巴林右旗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格斯尔文化办公室主任,现任巴林右旗民间文化联谊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等职务。

蒙古族民间史诗演唱艺人称陶兀里奇。专门演唱《江格尔》的艺人称江格尔奇。他们不仅是《江格尔》的演唱者,也是《江格尔》的创作者。历代陶兀里奇和江格尔奇在演唱、传录《江格尔》的同时,还利用古代零散的英雄传说和早期小型史诗素材,创编《江格尔》的新篇章,进一步扩充其规模,使这部史诗得到更大的发展。初始阶段的《江格尔》,吸收了蒙古族已有的神话、传说、祭词、萨满神歌、古老史诗、祝词、赞词、歌谣、谚语等韵、散文类的样式和内容,其中对《江格尔》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古老神话、传说和早期英雄史诗。在体裁方面,《江格尔》经历了单篇型史诗、串连复合型史诗和并列复合型史诗三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的《江格尔》是借鉴和吸收前两类史诗的体裁、题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程式诗句、艺术手法等,经过反复熔铸和艺术升华而成的大型史诗。《江格尔》初具长篇史诗规模之后,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流变,出现许多异文、变体,形成许多新诗章和模拟长诗,并且吸收后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分,从而展现出包含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累层和较为复杂的内容。

《江格尔》的开篇序诗介绍故事背景与主要人物,揭示整部史诗的主题思想。故事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类长诗,即结义故事长诗、婚姻故事长诗和征战故事长诗,其中第三类长诗最为常见。

《江格尔》宣扬的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

调众望所归的统帅与英雄将领的团结,是克服分裂和内讧、争取和平统一的先决条件,并且反复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团结的重要意义。

强调民众的团结和人民对英雄的支持是战胜各种内部分裂势力和外部侵略者、捍卫家乡的保证。通过对掠夺者践踏宝木巴的悲惨情境的描写,展现民族内讧和外部侵略给蒙古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而揭露封建掠夺战争的残酷性。

歌颂以江格尔为首的洪古尔等12名雄狮大将和6000名勇士的英勇行为,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反映了古代蒙古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作品对宝木巴汗国的描绘,反映出古代蒙古民众博大的襟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艺术成就:


《江格尔》展示了古代蒙古族游牧民和狩猎民的心态及审美情趣,具有毡帐民族的草原艺术特色。融古代蒙古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作为表演艺术,它有伴奏乐器,有固定曲调,以及一定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等表演因素;作为语言艺术,它从多方面充分体现了蒙古诗歌的艺术特征。《江格尔》继承和发展了蒙古族古代民间创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传统,语言优美精练,想象大胆奇特,擅长夸张渲染,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著称。它博采蒙古族口头文学中的各种韵文样式(包括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谚语、祝词、赞词等)的特点和长处,用以增强艺术表现力,达到蒙古族古代民间韵文创作的一个高峰,在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