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班

刚嘎木仁:蒙古语相声特点与汉语相声之同异2021-04-02    图文:刘艳芬 编辑:刘丰源 审核:烁宁

 

刚嘎木仁,内蒙古电视台高级编辑。创作发表各种文艺作品200多篇,主要是蒙古语笑嗑亚热,特长是自创自演。获奖情况:荣获国家及自治区各种奖50多项,其中:笑嗑亚热《谚语》获索伦嘎奖,1984年。笑嗑选集《祸首》获萨日纳奖,1987年。歌词《团结好》获全国比赛一等奖,1983年。1998年11月荣获国家四部委(国家民委,广电总局,文化部,中国文联)颁发的少数民族电视工作《突出成绩》奖。2012年12月被命名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笑嗑》代表性传承人。


课堂精彩分享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蒙古语相声的产生和游牧民族的居住区域、语言特点、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蒙古语相声的语言优美,歌颂和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讽刺假、恶、丑。


蒙古语相声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历程


刚嘎木仁老师从蒙古语相声产生的根源、发展历程及与汉语相声的区别三个方面给同学们做了具体讲解。蒙古语相声最早记载发现于《蒙古秘史》中,“成吉思汗与大将之间的一段辩论”,被称之为蒙古语相声的雏形。接下来,在众多的活动中,逐渐演变成相声这门民间说唱曲艺,从开始的单口相声逐步发展为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

刚嘎木仁老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学习的过程讲述了蒙古语相声的发展历程。几百年前,单口相声就广泛流传,内容以叙事民歌为主,穿插人物和故事情节,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鲜明的主题,都以赞美生活、追求幸福为主题。刚嘎木仁老师在初中时就对蒙古语相声感兴趣,开始写一些小段子,并在村里的春节晚会上演出。随后又翻译多部汉语相声作品,经历了蒙古语相声的黄金时期,也就是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初期。第一部舞台蒙古语相声作品产生于1950年——1953年,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抗美援朝时期,为抑制谣言、宣传法治和稳定社会而创作的作品。时至2015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整理收录了八卷《蒙古语相声精粹》,共计561段,记录了民族说唱曲艺的精华。

蒙古语相声的内容、表现方法和技巧与汉语相声存在区别。蒙古语相声要求语言优美、浪漫,对生活充满了歌颂和赞美。汉语相声则要求语言精炼,具有务实性、技巧性、逻辑性。如何创作出好的蒙古语相声,首先是要选好体裁,反应的是积极、健康、正面的内容,而且还得富含笑料;其次是结构安排的巧妙、完整。一部好的蒙古语相声作品内容开头干净、简单、甩出包袱;中间要有跳跃性,夸张性和连贯性;结尾要达到高潮。总体要有节奏感,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刚嘎木仁老师对同学们殷殷希望


教室内融洽、浓烈的艺术氛围,驱走了初春的阵阵寒意。同学们都被刚嘎木仁老师幽默风趣、富有哲理的语言感染了。不但学习了有关蒙古语相声的知识,还聆听了老师的敦敦教诲。老师告诫我们学无止境、要虚心、多出好作品,给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最后用侯宝林大师的十六字和我们共勉:“宁可不够,不要过火,恰到好处,留有余地!”

 

 


 

 

 


关闭

Baidu
sogou